《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比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Ordinary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2017 Edition)” and “Ordinary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Experiment Edition)”
古明;
摘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10余年后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本文通过对比两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分析了新版课程标准的修订特点,我们发现新课标具有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定位、改变课程结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修订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新增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以明确课程评价体系等特点。修订后的课标明确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任务,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同时也对高中英语教师及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英语学习活动观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015QW05)
通讯作者:
Email:
参考文献:
- [1][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 [2]杨敏.《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J].山东外语教学,2004(3):3-8.
- [3]程晓堂,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3):66-72.
- [4]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4(3):3-8.
- [5]尹世寅.《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特点和实施原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4-69.
- [6]鲁子问.英语课程标准结构的社会发展适应性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5):87-91.
- [7]王晓玲,张蔚东.高考英语对《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反拨与促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 [8]葛炳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48-52+83.
- [9]桑紫林.论我国初中、高中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调研结果[J].课程·教材·教法,2013(7):90-96.
- [10]庞文慧.新课标背景下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衔接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5):164-169.
- [11]梁亚平.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4(6):49-51.
- [12]国红延,王蔷.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教科书的认识与使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8):59-65.
- [13]李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作业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47-50.
- [14]唐霜.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295-296+303.
- [15]李静.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6):76-80.
- [16]邹为诚.基础英语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成为研究者[J].国外外语教学,2005(1):1-7.
-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 [19]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 [20]束定芳.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7(2):35-41.
- [21]孔冬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9):110-112.
- [22]李露华,张海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运用[J].亚太教育,2016(30):278-279.
- [23]杨宇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J].英语教师,2017(18):26-29.
- [24]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2017(2):19-23.
- [25]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2017(5):7-14.
- [26]卓晓孟.近七年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7(10):144-150.
- [27]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